艺术虽然承载着人类文明最辉煌的一面,但它本身并不能作为物质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。因此艺术家也需要融入商业社会,混得基本的口粮才能维持创作。艺术与商业并非水火不容,它们是互惠互利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关系。
关于“艺术与商业”的讨论越来越日常,在2017年上海设计周的date先锋论坛现场,大胆君独家对话了跨界无数的数字时代网红书法家朱敬一、中国艺术权力榜2016年度策展人/乌镇国家当代艺术邀请展主策展人冯博一,以及拥有“灯光诗人”之称的台湾灯光设计师uno赖雨农。
艺术家朱敬一:艺术与商业是分不开的
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,朱敬一开始每天在网上用书法写一句段子,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年左右。这些被称为“毒鸡汤”的书法深受互联网中年轻人的追捧,学国画出身的他成为了网红书法家,目前他的书法作品在淘宝店中明码标价地出售。
在朱敬一看来,艺术与商业是分不开的,他提倡艺术的平民化,“我觉得好的艺术品它一定要能够进入流通领域的,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的。”在上海设计周上,他提出“降维与互动”,认为艺术家不应该以高姿态自居或者躲在书斋里,而是要把身份降下来,与更多人、更多商业品牌做连接和互动。
于是,他成为了那个年轻人眼中爱玩、爱跨界的非典型艺术家。2016年朱敬一在上海开创了首档大型艺术脱口秀,吸引了不少对艺术感兴趣的观众,也跨界成为了一名“艺术美学演说家”。用艺术的方式与品牌跨界合作,也是朱敬一拓展自身影响力与关注度的重要方式。目前他与万宝龙、三亚柏悦酒店、资深堂、潮牌npc、高夫、科勒、青岛啤酒等不同领域的品牌都有过跨界合作,今年6月他还受邀参加了2017淘宝造物节。
随着在互联网上的走红,朱敬一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商业品牌熟悉,他也非常善于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做出顺应的改变,“打碎表面的自我”。在他看来,在还没做出一点成绩的时候,那个表面的自我其实是没有用的。如今,斜杠艺术家朱敬一的跨界标签太多了——跨媒体艺术家、线体主义画派创始人、立体的墨创始人、互联网艺术研究者、光影涂鸦表演者、艺术美学演说家、网红书法家。他表示,未来仍然想做纯艺术的展览,并且不会拒绝品牌的加入。
策展界的老炮冯博一:艺术与商业是双赢
独立策展人冯博一是策展界的“老炮”,是中国艺术权力榜2016年度策展人。这一次与他探讨“艺术与商业”的关系是因为他作为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主策展人的这一身份。在冯博一看来,当代艺术、建筑、戏剧等文化形态与乌镇商业旅游的结合是一种双赢。据冯博一介绍,策展团队在选择合作的艺术家时有两个标准,第一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,第二是他们的创作在中国的直接影响力。而之所以能够邀请到不少国际知名的艺术家,乌镇的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因素,因为没钱的话是请不来的。
近年来,乌镇不断地在“旧碗”中加入全新的文化内容,已经从观光小镇、度假小镇发展成为了一个文化艺术新地标。像乌镇戏剧节、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、木心美术馆这类文化内容,为“中国乌镇”的品牌升级做了不少贡献,未来,乌镇还计划举办首届建筑双年展。
作为知名策展人,冯博一认为人们要用中性思维来看待资本与金钱,更多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理解资本。在他看来,如果一个艺术家被资本控制,导致艺术创作生命夭折,这是艺术家或者画廊的问题,而不是资本本身的问题。
灯光诗人赖雨农:商机,看得懂的艺术
赖雨农之所以被称为“灯光诗人”,不仅因为他是一名照明设计师,更因为它对“光”的艺术呈现与诗意表达。
他从小在台湾长大,从国立艺术学院(台北艺术大学)剧场灯光设计毕业后,一直参与商业剧场的灯光设计。后来去纽约读了自己一直喜欢的建筑专业,随后从事建筑照明工作。目前是十聿照明设计创始人,国际灯光设计师协会大中华区协调人。
赖雨农认为,建筑照明是“为空间找寻属于它的精神,用光的形式来呈现。”在专注商业零售、酒店、高楼住宅、景观等照明设计时,他始终想用专业打造感动人心的城市之光,他相信,商业与艺术是完全可能创造和谐而打动人的创意。
在为台北101建筑外立面做灯光设计时,他试图加入感应设备与新媒体艺术形式,给受众全新的视觉与互动体验。“建筑80%的时间是正常灯光的样子,但20%的时间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艺术品。
“光一直脱离不了建筑,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要有光,才能被我们看见。”赖雨农认为,艺术本身有打动人心的美丽,它能够拉近商业与人的情感联结。而在当下,到底是商业艺术化还是艺术商业化,而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。